您的位置:紫晴前世今生因果谘询网首页>>心灵书库>>心灵书库详情心灵书库详情

了解多層次迷走神經对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41 关注度:1073
【全文】

了解多层次迷走神经

 

许多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安全感需求的重要性,比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安全需求、依附理论中安全依附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治疗的五大需求中的生存感需求等。

 

心理深层的不安与伤痛,渴望被了解,尤其被你周遭重要他人所了解。基本生存安全感的需求如果被满足了,不安的身体状态才有机会被冷静下来,心灵才得以获得了解、释放与成长。

 

许多脑科学的实证研究结果,都证实了心理表现会影响生理症状的呈现,生理症状的正线也会影响心理表现。一旦我们周遭的环境起了变化,让我们的大脑感受不到安全感,体内的自律神经就没有经过太多意识的考虑,下意识地就透过不同的生理表现来尝试响应周遭的压力感知。

 

这样的现象,史蒂芬.伯格斯(Stephen Porge)以达尔文演化论为基础,再加上自己多年科学研究的左证,他与他的研究伙伴提出了「多层迷走神经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个体会依据周遭环境安全与危险不同层度的觉知(称之为「神经觉 neuroception」),启动不同层次的自律神经系统作为相对应的反应。

 

不同层度安全感的觉知,决定了个体本能会运用哪一个生理状态来回应。依据「多层次迷走神经理论」,会分为三种状态来回应:第一层次启动无髓鞘的迷走神经;第二层次启动交感神经;第三层次启动有髓鞘的迷走神经。

 

你或许有听过自律神经失调,但对于人体自律神经是如何作用的,可能就不是那么的清楚。所以在介绍多层迷走神经理论之前,稍微和大家解释一下自律神经的组成以及在体内负责的功能为何?

 

人体的神经分为中枢神经与周边神经,周边神经又分为体神经(10%)与自律神经(90%)。

 

自律神经支配了全身的器官,从头到脚、由外而内,几乎身体的所有系统都受其影响。自律神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扮演生理机能加速器角色的交感神经,另一类是肩负生理机能煞车器功能的副交感神经。当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紧绷的时候,身体就会启动交感神经,让我们处于备战的状态;反之,当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放松的时候,身体就会启动副交感神经,让我们处于平静的状态。每一天,交感与副交感会因应我们心理的状态作出做合适的切换,就是所谓的健康良好的运作模式。

 

当中的副交感神经,又可以再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起源于背侧运动核(dorsal motor nucleus)的背侧迷走神经丛(dorsal vagal complex),它没有髓鞘包覆,大部分的脊椎动物都有这类的神经,主要是掌控横隔膜下的相关内脏器官。在演化的历史上,发展相对比较古老。在面对极大的生存威胁时,动物会冻结自己生理机能,以保留他们存活的相关资源;另一类是起源于疑核(nucleus ambiguus)的腹侧迷走神经丛(ventral vagal complex),它有髓鞘包覆,主要负责调节动物的头部、脸部的肌肉的运作,以及心跳与呼吸的机能,让人产生放松与社会联系的人际互动行为。

 

有了上述对于自律神经的了解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多层迷走神经理论」?所谓的「多层迷走神经理论」,指的是个体会依据自己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依据「是否有安全感?」以及「是否有生命危险?」来区分个体该使用哪一种层级的自律神经作为因应。

 

当一个人感觉到周遭的环境是安全的,这时启动的是第三层次有髓鞘的腹侧迷走神经丛,协助个体调节眼睛、脸部、咽喉、颈部等肌肉,产生与他人有社会联系的人际互动策略,让人感觉到平静得到抚慰;

反之,一个人如果感觉到周遭的环境有危险或是与社会的连结受到威胁,这时启动的是第二层次的交感神经。透过交感神经系统,个体会动员起来,产生「战或逃」主动的行为因应,让人发挥对抗外接威胁的力量;

一旦威胁的程度等级更加提升,让一个人感觉到有生命危险、压根儿一点都无力去阻挡危险、也无处可逃时,就会启动第一层次无髓鞘的背侧迷走神经丛。因为战和逃都无济于事,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反而会出现呆僵、崩溃、昏厥、装死等停止反应的被动行为表现,以便保留既有的资源。无髓鞘的背侧迷走神经丛一旦启动,就会让人感觉到无助、无望。

 

比起一般只谈论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这个理论多了一个无髓鞘的背侧迷走神经丛系统的行为反应。不管是哪一种层次的自律神经反应,通常在我们意识层面还没有充分觉知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下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表现。

 

说到这里,你可能也会发现,严格来说,多层迷走神经理论应该被称为多层自律神经理论会是比较合宜一些。

 

了解了「多层迷走神经理论」后,就可以知道罹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患者的部分行为表现(例如:惊恐、逃避),以及有些孩子不稳定的情绪或行为表现(例如:爆哭、乱发脾气、攻击周遭的人),助人工作者用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行为目的论」来评估探讨个案背后的行为目的,有时就会遇到部分的困难,因为上述的个案的症状表现可能是下意识生理本能对周遭环境产生的响应,而不是背后有明显的行为目的。

 

临床实务上要如何运用「多层次迷走神经理论」来协助个案呢?根据「多层次迷走神经理论」,助人工作者在面对罹患创伤后症候群的患者、或是没有明显行为目的情绪失控的孩子时,第一步就是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安全感,移除可能的潜在威胁。有了安全感之后,有许多不自主自律神经主导的生理症状表现就会随之减退。少了这些自律神经本能反应症状的遮蔽,就可以比较有容易有机会去探讨个案背后真正的行为目的。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这么多的心理学家,在其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中,这么强调个体安全感的重要性。